欢迎访问 农村法务网!

当前所在:首页 > 三农资讯

秸秆宫灯、绵竹年画、川剧盔帽、糯米咸鹅蛋……老手艺遇上新审美 擦出奇妙火花

发布时间:2025-09-29 03:37:09 作者:佚名 来源: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9月23日,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庆丰收主场活动现场,如果要选个能让城镇乡村男女老少都能自得其乐的展区,那就是农民实用技能比赛区与非遗展示区。

  记者走进农民实用技能比赛区,农艺显身手、园艺我最行、我是大篾匠、丰收年画乐四大赛区清晰映入眼帘。“四个赛区分别以茄果嫁接、盆景打造、竹筐编织、年画拓 印 为 竞 技 内容。”解说人陈茂强告诉记者,赛程设置搭建传统技艺传承竞技平台,充分展现新农民的技艺与创新精神,激发乡村人才振兴活力。

  “特意带小孩来看这个比赛。”眉山市民王极伦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学习,对农村饱含深情,但一双儿女都在城市里出生。茄果嫁接、竹编技艺都是他幼年时期的珍贵回忆,他希望把这种美好的记忆传递给孩子。

  “今天组织10项农业农村非遗作品现场展示。”在非遗展示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促进处副处长吴聪颖依次介绍德阳潮扇传统工艺、绵竹年画、川剧盔帽、罗江糯米咸鹅蛋等非遗展品。

  跟随吴聪颖的介绍,记者走到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富顺秸秆工艺品第四代传承人杨权福的摊位前,询问一盏旋转宫灯的价格。杨权福说,由于该件工艺品还在不断改进过程中,所以暂未定价。让记者感到难以置信的是,眼前这盏精巧的宫灯,是以水稻、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的秸秆为原料制作的。

  “粮食作物给予我们温饱,更给予我们美的享受。”杨权福告诉记者,通过蒸煮、剪烫、雕刻等传统手工技艺,将看似无用的田间废料,制作成实用器物与装饰品,执“秸”为笔,“草”绘大千,是将质朴农耕文化镌刻进生活美学的一种具体举措。

  在罗江糯米咸鹅蛋相关展位,工作人员陈惠告诉记者,糯米咸鹅蛋是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代表性传统食品,源于清代《醒园录》记载的禽蛋加工技艺,现存历史超过200年,以罗江林下散养鹅蛋为原料,经16道以上纯手工工序制作,成品蛋黄出油不腻、口感软糯。

  “传统的糯米咸鹅蛋就是陈皮口味,为了迎合当下的消费者喜好,又新增了香辣、黑椒两种口味。”陈惠将这种新变化,解读为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加法,让这门百年技艺既能保留住老味道,又能以新的姿态被更多人喜欢,让这份罗江的特色美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老手艺遇上新审美,不仅擦出了奇妙的火花,更让乡村文化厚土传承在新时代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涵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0/2025/9/26/d51164f319c6433eaa3c1570b963e06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网站声明|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村法务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农商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农商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

农村法务网 ncfw.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2904号-72

联系电话:010-57744786  监督电话:185169483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客服QQ:47336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