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农村法务网!

当前所在:首页 > 三农资讯

在全省大面积绝迹20年后再现川南 双季稻重出江湖 或藏7.5亿斤增产空间

发布时间:2025-09-29 04:10:32 作者:佚名 来源: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9月下旬,四川大部稻区不是开镰正酣就是已经旋耕翻地。但在宜宾市江安县夕佳山镇文武村,种植大户张国平的20亩水稻仍处于灌浆结实的冲刺阶段,预计到国庆节才迎来收割。

  “7月已经收了头季水稻了,高产田块亩产达到了1264斤。看目前二季稻的长势,亩产有望破1000斤。”张国平蹲在田边抚摸着穗尖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张国平田里长着的是几乎在四川大面积绝迹20年的水稻栽培模式——双季稻。

  “被边缘化”的双季稻

  在从事水稻栽培科研数十年的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看来,双季稻栽培模式,是四川的老传统。

  马均介绍,四川粮食主产区温光条件呈现两季种植有余、三季种植不足的耕作特点。以川南片区为代表的光热资源更优越的稻区,甚至能够支撑一年种两季水稻的同时,再错季种植一季短生育周期的作物。

  他回顾,四川的双季稻种植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期因农村劳动力外流而显著萎缩,至2010年前后基本退出主流农业生产体系。这一转变与四川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农业经济转型及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而且,四川作为全国农民工输出大省,农村劳动力(尤其是16至45岁青壮年)外流在2000年后进入加速期。这种结构性变化直接冲击了双季稻种植——该模式需在6至7月完成早稻收割与晚稻插秧的双抢作业,劳动强度极大,而留守的老弱妇孺难以承担。

  另外,替代种植模式的兴起与政策导向,也是双季稻萎缩的重要原因。1987年后,四川推广中稻+再生稻模式,仅需一次播种、两次收割,劳动投入大幅减少。近5年内,再生稻种植面积突破500万亩,成为双季稻的主要替代方案。

  重拾老传统一波三折

  “丘陵山区大力开展宜机化和高标准农田改造,水稻生产得以全程机械化,相关育种单位推出表现优良的中早熟水稻品种,都为研究奠定了基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旭毅介绍,他牵头的专家团队,2022年确定以双季稻栽培为重点研究方向。

  团队走访了自贡、宜宾、泸州等川南水稻种植区域,结合当地气候与地形条件,选择代表性稻田为试验区域。以张国平的田块为例,2023年,李旭毅团队将前期选定的数十个早熟水稻品种分区种下,3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头季稻,7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二季稻。

  “无可参照样本,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哪些品种适宜。”团队成员、副研究员欧阳裕元解释难点,头季稻苗期撞上倒春寒,二季稻灌浆期又碰到高温天,品种没选对、关键环节没处理好,就容易颗粒无收,“很多品种在试验中淘汰了。”

  2024年,李旭毅团队保留了上一年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投入新一年试验,耕种防收所有关键环节选择对应的高效技术,搭配适合当地地形作业的农用机械,进一步分区种植筛选水稻品种和技术。下一步,该团队还将对双季稻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今年,专家们基本确定以高产中早熟新品种主导,配套水稻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打造两季丰收高产示范片。“头季稻高产田块测产开了个好头。”李旭毅根据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判断,二季稻亩产预计也能超过1000斤。

  再启双季稻有何意义

  “如今的双季稻栽培科技含金量更高,更加轻简、高效。”李旭毅详解今昔之别,以前劳动密集连续作业劳民伤农,现在全生育周期全程机械操作;以往遇上非生物胁迫望天兴叹,如今科学管理帮助应对寒流与晴热。

  记者了解到,试验田中种植的不少适宜品种,同时还是酒粮两用的水稻品种。在双季稻栽培模式中,头季稻米质更普通,在作为粮食储备的同时亦可用于酿酒;二季稻米质更优,更适合作为优质商品米进行销售。“双季稻模式下,品种和技术的筛选试验还在持续。”欧阳裕元透露。

  理论上说,川内能够发展再生稻的地方都能种植双季稻,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再生稻米质优,但产量低、机收难(头茬机收后秸秆损伤大、拉低再生稻产量);双季稻产量高,可实现全程机收,但头季米质普通。

  李旭毅粗略计算,按照双季稻比再生稻亩增产300斤、四川一半再生稻有条件改为双季稻栽培模式来计算,250万亩稻田就能带来7.5亿斤增产潜力。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相关负责人评价,四川专家重拾对于双季稻栽培模式的科学研究,是对四川水稻播面与总产提升可能性的技术储备与全新探索,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天府粮仓”粮油生产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

  记者手记

  是技术迭代,也传承乡愁

  双季稻的重拾与探索,不仅是农业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悄然勾连着一代人的乡愁记忆。

  上世纪,双季稻在四川农村的广泛种植,是许多农户维系生计的重要方式。双抢时节田野里的忙碌身影、打谷场上的欢声笑语、饭桌上喷香的新米,共同构成了一代人对乡村生活的鲜活记忆。

  如今,虽然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变,传统双季稻种植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当科技赋能的新双季稻模式重新走进人们视野时,那些与稻田相关的乡愁情愫也随之被唤醒。

  这种种植模式的迭代,既是对农业传统的一种传承,延续着人们对土地的敬畏与对粮食的珍视,也是对乡村记忆的一种重构,让年轻一代在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的同时,透过新的种植模式,触摸到父辈的农耕岁月。

  未来,双季稻或许不会成为四川农村的主流种植模式,但它所承载的技术探索价值与情感记忆价值,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张雪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0/2025/9/26/a9e8b9f4ec034c4685709577a09a39f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网站声明|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村法务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农商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农商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

农村法务网 ncfw.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2904号-72

联系电话:010-57744786  监督电话:185169483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客服QQ:473360892